入住率高达8成、营收翻番......OYO 2.0风暴席卷单体酒店市场
7月初的上午,邝瑞(化名)坐在自己的酒店里,拿着OYO酒店运营经理给打印的账单对账,口中念念有词。签了OYO的2.0方案后,他这个月入住率拉升到9成,实际营收超过保底金额63%。
300公里开外的广州,利康宾馆老板张海(化名)也在跟运营经理一起算账。6月,利康的营收超过保底金额20%。
一个月前,OYO宣布2.0模式在全国铺开,为加盟酒店提供收益保底,与此对应,OYO更加深度参与酒店的日常运营。根据官方披露的最新数据,目前2.0签约酒店达1500家,总计5万多房间,签约酒店平均入住率提升至80%,入住率绝对值平均提升50%。
炎炎夏日,酒店业进入传统旺季,一场“拯救”中小酒店入住率和营收的大作战,正在线下全面打响。
酒店业冰火二重天,打破游戏规则后的OYO路在何方?
中国酒店业是行业“贫富分化”重灾区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7年,全国限额以上住宿企业收入为3963亿元,同期住宿业整体为5636.6亿元。房间数量方面,全国限额以上住宿企业客房数393万间,同期摩根士丹利估算中国酒店业总客房数约1700万间。
以占行业23%的房间体量,吃掉71%的行业收入——单从每个房间贡献的收入看,连锁酒店巨头的营收能力是中小单体酒店的10倍以上。
营收差距巨大的背后,是入住率的冰火两重天。
经历近10年的跑马圈地,中国酒店行业形成了锦江、华住和如家三巨头,它们旗下的连锁酒店平均入住率能够达到80%-90%。相比之下,大量居于三线以下城市的单体酒店入住率仅为50%左右。华住董事长季琦称,55%入住率是酒店的盈利边缘,低于这一水平的酒店,做得再好也很难赚钱。
运营粗放、管理不善、硬件设施老化一直是单体酒店三大痛点,当具备资本、管理和品牌优势的连锁集团杀入经济型酒店市场,这本来就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。唯一的变数是,近年市场优势资源向巨头集中的速度在加快,单体酒店弊病的负面效应被进一步放大,生存空间比预期中萎缩得更快。
这是一个被忽略的巨大下沉市场。按单体酒店占行业整体77%的房间体量计算,如果赋予它们与连锁集团同等的营收能力,这将是一个年产值不低于10000亿的巨大市场。
直到2017年底,印度独角兽OYO酒店的半路杀出,改变了单体酒店乃至中国整个酒店市场的游戏规则。
OYO实行的零加盟费和极低佣金政策,如同剪刀锋利的两刃迅速破开单体市场那层窗户纸。今年6月,OYO宣布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的过万家酒店,合计50多万房间,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,几乎每小时就新增一家酒店,每秒为业主带来一个新增间夜量
但高速扩张也带来了问题。
一方面,OYO的轻加盟模式并没有硬性要求酒店必须向品牌让渡运营权,品牌驻店人员更多扮演顾问角色,在控价、改造等重大问题上话语权有限,部分酒店甚至仍然坚持用手工记账,数字化程度极低,遑论从根本上改善经营;
另一方面,为追求覆盖速度,OYO对大部分酒店的改造仅限于一些门头工程,但对一些开业时间较长的酒店而言,它们更需要的是对内部硬件设施的全面检修翻新,而绝大部分单体酒店都不具备足够资源独自完成这项工作。
在覆盖酒店过万家之际,此刻的OYO急需更强力、更高效的手段去让旗下的巨大资产运转起来,将账面上的酒店数房间数真正转化成可观的规模和品牌效应。就像一个满载的水库,等待扳下泄洪开关的一刹那。2.0模式,被OYO认为正是那个开关。
2.0的商业逻辑:解答关于营收的数学问题
2.0模式的设计,直击1.0时期的痛点。作为2.0模式的核心,营收保底的目的在于交换酒店的运营权,包括采用OYO自有的PMS(酒店管理系统)作为酒店唯一的管理后台、OYO取得酒店的全渠道控价权、超过保底的收益部分OYO与业主共享等一系列革新。由此,OYO的技术、管理和渠道能力得到最大限度释放,与业主关系也更加密切。
15年前,邝瑞在东莞中兴大道旁的豪都宾馆正式开张,由于赶上东莞建厂高潮,大量外来务工人口涌入宾馆周边的工业园区,生意一直红火。但随着珠三角工业逐步外移,当地长期靠山吃山的酒店业也开始了漫长的衰退,这两年,豪都宾馆的平均入住率跌破50%,大部分时间都在盈亏线上下挣扎。